第(1/3)页 回到京都,许青舟和宋瑶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,一个去图书馆自习,另外一个则是去找李岱月报到。 虽然说放了10天假期,但宋瑶这边仍然有任务,在做基于情绪向量的隐半马尔可夫模型股市拐点预测方法。 假期已经完成一部分内容,今天打算去给李岱月看看。 日子一天天过去,许青舟有条不紊地推荐计算,但依旧没他想象的顺利,直到10月份,模型依旧没有搞定。 AB效应和量子纠缠毕竟是描述两种物理现象的概念。 想联系起来相当困难。 许青舟把纠缠熵的问题搞定,相位调制函数又出问题,将相位调制函数解决,非局域性就导致了更加复杂的因果结构 一山接一山,一险接一险。 于是乎,他搞几天AB效应,没思路就去琢磨局部光滑性猜想的问题。 9月16日,许青舟就接到郭子扬的电话。 经过4个多月的奋斗,到9月16号,郭子扬主持的项目已经接近尾声,就打电话来问许青舟关于那篇关于IPC论文投稿的事儿。 空教室里,许青舟目光从稿纸上移开,看向窗外放松视线,说:“跟着你们投吧。” “啊?你这篇论文跟着我们投核心,是不是有些草率了,听老师说,投个1区sci没什么问题。” 许青舟摇了摇头:“没时间翻译了,就这样吧。” “这可是一篇1区的sci,你确定?”郭子扬问道。 以前听许青舟说又发了几篇sci,当时还没那么大的感触,可等自己开始搞项目,准备论文了,他才发现这东西真tm的难。 他们小组拿命肝了四个多月,搞出来的东西就勉强有机会上核心刊。 “我好像不缺sci的样子。”许青舟打着哈哈说。 “.” 郭子扬沉默了。靠,以前怎么没发现这家伙这么装逼? 许青舟确实懒得弄这东西,光是摆在眼前的两个问题已经足够让他头疼了。 哪能再分出精力去翻译IPC论文。 对许青舟而言,发表sci简直不要太简单,只要想水,有的是办法。 就比如IPC这论文。 按照老办法搞研究可以发一篇,现在这个改进后的模型又可以发一篇,两篇对比一下,系统性地阐述差异,第三篇就出来了。 再或者,把里边基于障碍的增广拉格朗日迭代模型,用预条件共轭梯度(PCG)替代了直接法来求解子线性系统的这部分内容单独提出来,还能再搞一篇出来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