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时间确实紧迫。 这个时期的技术成果,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夏国的可控核聚变以谁的技术为主导。 他们这边一旦落后太多,夏国的聚变工程实验堆(CFETR)说不定就会直接应用环流三号技术。 “对,我们稳扎稳打,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就好了。” “鹿死谁手,犹未可知。” 就在李刚等人开会的时候,蓉城,西南核物理研究院。 办公室。 “教授,蜀地观察想再对您做一个采访,您看”邵一林敲门进来说道。 张志高思索了片刻,笑了笑,“这个采访让老谢去吧,我就不凑热闹了。” 当了这么多年领导,他明白作为直接负责人深藏功与名,让核心骨干出面,自己偶尔补充点关键观点,反而能有更好的效果。 “好的,我去和谢教授对接。”邵一林点头。 “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那边有什么动静吗?” 张志高可谓是春风得意,聚变三乘积 3×10 keV·s/m量级的突破,遥遥领先,部里传来了贺信。 西南核物理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,成为了世界的焦点。 邵一林回答:“没有,只有一些小的项目在持续推进,主体设备停机,仍然在进行升级改造。” 张志高“嗯”了一声。 “教授,我先去忙了。” 见张志高没其他事情,邵一林退出了办公室。 “好。”张志高点头。 门口,邵一林叹了口气。 “希望教授的选择是对的吧。” 他是支持对监测系统进行全面改造的,长痛不如短痛,奈何自己导师张志高力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升级。 办公室内。 “量子传感监测系统和纳米孔道钨膜李刚这个家伙终究是没稳住,贪功冒进。” 张志高悠然地望着窗外,抿了口茶,心里淡淡笑起来。 第(2/3)页